AI時代,懂得懷疑才問得好!藍偉瑩談提問力與思辨關鍵 AI時代資訊真假難辨,培養提問力與思辨能力成為關鍵。藍偉瑩分享如何懷抱謙卑與好奇,質疑理所當然,從正確提問開始,才能看懂世界真相。 發佈日期:2025-03-28 Read More 自助他助能對抗假訊息?台大洪貞玲:信任機制才是關鍵 台灣連續11年受境外假訊息影響最嚴重,AI興起讓資訊亂流加劇。調查顯示,民眾雖具警覺但仍受影響,並對政府與媒體信任下降。專家指出,可信資訊為人性需求,假訊息治理與 AI 信任問題值得關注。 發佈日期:2025-03-19 Read More 台積電赴美建廠,技術外流?陳健邦:菩薩分靈仍需回總本山 台積電投資千億美元赴美設廠,前副總陳健邦以「菩薩分靈」比喻,強調技術回台才能續獲加持,並指出技術成熟需時間差,難被複製。此舉對台灣是福是禍,仍取決於台美合作與產業發展。 發佈日期:2025-03-13 Read More 援烏喊停、USAID遭殃,台美關係怎麼走?哈佛甘迺迪學院訪問學者余文琦:台灣要用「生意人腦袋」證明自身價值 川普與澤倫斯基會談破局後,美國暫停對烏援助,並強調結束戰爭的重要性。與此同時,台積電宣布千億美元投資美國,凸顯川普政府對利益的重視。哈佛甘迺迪學院訪問學者余文琦指出,台灣應以「生意人腦袋」思考,證明自身價值,以確保在美國戰略中的重要性。此外,川普試圖凍結USAID資金,削弱美國軟實力,反對勢力亦日漸式微,使得主流媒體成為少數能制衡川普的力量。 發佈日期:2025-03-06 Read More 中國AI DeepSeek 便宜又強?台大教授洪士灝:成本降低,但有新瓶頸 中國AI公司發表DeepSeek R1模型,以少量GPU與蒸餾技術提升推理能力,挑戰美中AI競爭格局。台大資工系教授洪士灝受訪指出,DeepSeek展現低成本、高效能AI發展新趨勢,並揭示蒸餾技術的機遇與瓶頸。他強調,台灣應善用硬體與醫療優勢投入AI,但仍面臨算力與專業人才不足的挑戰。隨著AI個人化時代來臨,台灣如何突圍,將取決於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。 發佈日期:2025-02-26 Read More AI生成越來越真,還有哪些手法區別真偽?陽交大副教授許志仲:人與AI互補,找出彼此看不見的資訊作為判斷線索 深偽(Deepfake)技術快速發展,使人類與AI在辨識真假內容上面臨挑戰。陽明交大副教授許志仲指出,生成技術進步超越偵測能力,AI難以準確分辨深偽內容。而影像轉傳導致畫質下降,進一步增加判斷難度。專家建議,除了依賴AI偵測,也應透過浮水印註記與人機合作來提升識別精準度,以確保資訊可信度並有效防堵假訊息。 發佈日期:2025-02-19 Read More 碳費上路,房價會上漲?彭啓明:推動碳定價,不會造成綠色通膨 環境部長彭啓明接受專訪,針對2026年碳費開徵、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及COP29影響等議題,闡述台灣的能源政策。他強調碳費僅每公噸300元,不會引發綠色通膨,並指出COP29通過的條款將讓台灣有機會參與國際碳權市場。未來能源轉型以天然氣與再生能源為主,減少燃煤依賴,核能延役則因安全、法規與成本考量仍存爭議。面對AI產業高耗電需求,台電預估2030年前電力供應無虞。 發佈日期:2025-02-13 Read More 社群媒體被操弄,劉致昕:按讚數是真是假,你該思考 社群媒體已成為主要資訊來源,但其演算法與認知戰術使假訊息迅速傳播,影響社會認知。《真相製造》作家劉致昕指出,ISIS曾透過社群媒體洗腦年輕人,極右政黨也利用網紅操弄選舉,導致極端主義崛起。他提醒民眾,社群互動數據可能被操控,應警惕按讚與留言的真實性。政府應加強跨國合作治理假訊息,民眾則應珍惜可信資訊來源,如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與《報導者》,並協助正確資訊的擴散。 發佈日期:2025-02-06 Read More 從記者、作家到紀錄片導演,什麼內容能讓閱聽人關注?紀錄片導演林靖傑:真實才具有穿透力 紀錄片導演林靖傑擁有豐富的影像與文字創作經歷,從記者、作家到導演,他始終堅持「真實才具穿透力」。在接受專訪時,他分享記者經歷如何塑造他的創作觀,認為新聞的調查與紀錄片的敘事,都需從現實中獲取扎實素材。他強調,導演的人文素養決定作品的深度,而在AI時代,創作者更需依靠敏銳的觀察力來捕捉現場細節,讓作品展現真實力量,真正打動人心。 發佈日期:2025-02-05 Read More 台馬海纜7日內連2斷 黃勝雄:全斷即數位孤島 海底電纜是台灣數位通訊的「生命線」,承載了99%的國際網路流量。然而,台灣海纜斷線次數高達全球平均的50倍,近期接連發生損壞,凸顯數位安全危機。台灣網路資訊中心黃勝雄指出,現行法律追責力道薄弱,灰色地帶風險加劇。台灣亟需增加海纜數量、發展低軌衛星等備援方案,並推動國內數位平台自主化,減少對國際科技巨頭的依賴,全面提升數位韌性與安全。 發佈日期:2025-01-22 Read More